Meet Barbara 》
我和Barbara是在朋友的生日派對上認識的,第一眼就覺得她是個非常美麗的女生,有種說不上來、吸引人的特質。有些人啊,一走進派對,你就會覺得,好像整個空間都是繞著他轉的,Barbara大概就是這樣的人,開朗、大方、幽默,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她。
生日快樂歌唱完了,蛋糕也吃得差不多,木桌上伏特加、果汁、啤酒罐散亂,有一群人在角落打乒乓、另一群人在一旁吃炸雞聊天,我默默走到Barbara旁邊,坐下來和她打了聲招呼。
我們兩一拍即合,話匣子一打開便停不下來。來自斯洛伐克的她正在德國讀大學,這學期來到比利時根特進行交換。 暑假才剛從印尼結束半年的實習回到歐洲,說起旅行,她也有道不完的故事。和她聊起天來毫無壓力,也無須過多的猜臆。不是為了在派對場合裡裝熟,也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顯得融入,而是我們兩個很單純地因為渴望「認識」對方而交談。
交換了Instagram,我們都開始指著彼此的照片,又驚又喜的問了一堆問題,互相對對方的人生經歷感到好奇。方格的照片裡投射出她在印尼生活的點滴和當地的人文風情景致,畫面中無人海岸隨風擺盪的鞦韆、蜷卷白煙的火山口、迷霧繁繞的熱帶雨林,我越看越不可置信,直驚呼:印尼居然這麼美!?而聽聞我已遍過大半歐洲版圖,她也不可思議,說在歐洲住了22年她從沒去過那麼多地方!我倆不禁大笑,笑我們總是急於往外跑,因而忽略、甚至得透過他人的提醒才能發現,原來自己腳下的土地就已是如此美麗。
透過影像和口述,我們互相帶領對方走入自己看過的世界,談話之中我彷彿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似乎我正腳踩著她走過的路,呼吸著那另一個時空的空氣。
時常是如此,只要偶遇同樣為旅行和攝影著迷的人,便會有說不完的話、和交流不完的資訊。交談到最後甚至驚訝地發現,我們都有撰寫部落格的習慣!過多的相似點讓我們很快對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明才認識不到十分鐘卻已有太多事情能夠分享,彷彿結識多年,一見如故。
(以下照片由Barbara提供,攝於印尼)
老郵局裡的早午餐約 》
隔了幾日,我們相約去 Le Pain Quotidien一起吃頓早午餐,沿續日前未完的話題。
Le Pain Quotidien是我偶然中發現的一間咖啡廳,藏身於根特市中的廣場邊、人們稱之為「老郵局」那棟建築內。顧名思義,這棟建築在兩世紀前曾經是根特的郵局。雖說是郵局,但外觀上卻完全搭不上邊,華麗的哥德復興式建築讚頌著中世紀主義的浪漫,邊側的鐘樓四面俯視整座市中心,從百年前轉動至今。 坐落在這根特最熱鬧的廣場上,騎著腳踏車框啷框啷經過的人們也總會分神的看上一眼。也因為這棟建築實在太華麗古老,讓人很難想像走上階梯後的大門內居然已被翻新成充滿現代感的賣場和格局高挑的咖啡廳。
第一次闖進 Le Pain Quotidien就被店內的裝潢和空間概念深深吸引,富有現代感的垂墜式吊燈把室內渲成暖暖的橘黃色調。正對廣場的法式櫥窗映著路上人們的一來一往,像是用建築框架闢成的一副畫框,而畫面裡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後又以各種姿態離去。時空被切割,畫框的這一端,一切都安靜又緩慢,我捧著手中那碗冒著煙的熱巧克力,淡淡的啜上一口。
除了飲品和甜點, Le Pain Quotidien也有提供新鮮現做的餐點,用的都是當季食材,強調有機、無毒。從麵粉、咖啡豆,到餐桌上的抹醬,和架上販售的巧克力,每一樣都是自產自銷,搭配店內結合木質與大理石的擺飾、以及隨處可見的常綠植物,傳遞出溫厚暖實的鄉村氛圍。角落裡舒適的深褐色的皮質大沙發椅上鋪滿了的民俗圖騰的麻編抱枕,讓人想賴在上頭一整個午後。
我和Barbara各點了一份奶油藜麥燉飯,送來時上頭還有大把的新鮮貝比波菜葉,超級幸福。共享了一碗當日限定的胡蘿蔔濃湯,只喝一口就打敗了南瓜濃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食物溫暖身心,我兩相視而笑,不約而同地說: 啊!剛才其實快餓扁了!
重疊的人生 》
打從第一次見到Barbara時,我就為她一口流利的英文感到驚艷,幾乎沒有口音的那種,談吐之間也充滿了道地的美式用語,若不是她先說了,我可能會以為英文是她的母語。
「妳是不是在美國住過?」我忍不住問。
「啊。對,妳聽出來了?我高中的時候曾經在美國當過一年的交換學生。」
「No way…… 」聽到她的回答,我瞬間傻住。天啊,我們到底還有多少共通點?「Me too!」我告訴她,高一結束後那年我也曾在美國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
「我的天啊!太巧了吧?妳在哪一州?」她驚訝地問。
「堪薩斯州。」語畢,我連忙接續:「啊,妳可能沒聽過,就是在美國中部的……..」一直以來,我已經習慣在回答後自動加上一長串的解釋,因為根據經驗,世界上大概有95%的人不知道堪薩斯州在哪裡,而剩下的5%會用很驚訝的臉看著我說:「為什麼去那裡!?」只是沒想到我還沒解釋完,就被Barbara給打斷。
她坐在桌子的另一端,咚的一聲把身體貼上椅背,整個人瞪大雙眼看著我,用很緩慢卻加重的語調說:「No. Fking. Way. ……Me too!!!」
我們兩個大概互相乾瞪了五秒,嘗試讓腦袋釐清這一切的巧合到底有多麼瘋狂之後,才開口鬼叫了一番,在這間優雅的餐廳裡顯得特別突兀,可能還引來了旁人的側目,但是誰管得了那麼多。
同一年生的我們,同樣在十六歲那年到美國交換(所以我們去的年份是同一年,甚直還發現我們都參加過那一年的某州立比賽,也就是說我們很有可能曾經擦身而過),同樣熱愛旅行和攝影,熱愛瑜伽和運動,同樣在今年來到比利時根特交換,而如今我們坐在這裡交談。這感覺就像是世界角落有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而有天你們相遇了。
後來的話題繞著彼此的人生轉,我們互相交流了曾經在美國居住的經驗,發現我們不只經驗相似、連價值觀都很雷同,對事物的看法無需過多的解釋便能互相意會。拋出一句話,另一個人並能自動接續下句,然後換來一個默契的眼神,和一陣不可置信的笑聲。
於是一頓午餐的時光,我們變得無話不談。
從那之後,我們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一起吃飯、一起談天、一起跑趴、一起作報告、一起練瑜伽、一起泡咖啡廳,一起跳上火車、跳上飛機,一起說走就走的旅行。



用故事交朋友 》
身為一個生活在異地的留學生,一個頻率相同的摯友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太多時候你都是為了交談而交談,而不是打從心底去認識一個人。有些人在社交場合上如魚得水、呼風喚雨,啤酒一手灌得比誰都快,或許換來眾人吆喝和、也或許換來整日宿醉,卻換不到一段知心的友情。
留學多年,在不同的文化裡看見了不同的交友模式,不得不說在西方白人的社會裡,「作假」也是社交手腕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禮貌,熱烈打招呼是基本,下次再見時可能連你的名字都不認得。曾經為這樣的模式感到很不適應,覺得熱情的外表下充滿冷漠,也讓交友關係停格在「打招呼」的階段,心理的挫折和埋怨漸漸框設出咎由自取的孤獨。如今回頭看,這樣的孤獨除了自己,怪不得誰。
離開了舊有的生活圈,「友情」變得不再是生命裡唾手可得的理所當然,從來就沒有人有義務去單方面的了解你。你是誰?你有什麼故事?又或者說,你有故事嗎?
既然文化差異已成定局,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主動去建立與他人的連結,為自己製造場合、製造機會,更重要的是,製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有人說:「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還有愛過的人。」
的確,氣質相近的人會互相吸引,但同時也因為我們走在不一樣的道路上、讀著不一樣的書、愛上不一樣的人,正因為我們說著不一樣的故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相聚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存在於在我們的差異之間,有所重疊的光點才會如此深刻。
走得越遠、認識得人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經歷的不足。越走越渺小,也越走越謙卑。願多嘗試一些、願多了解這個世界一些,願做一個有故事的人。可能觀察、可能模仿,慢慢的去尋找、拼湊出自己的樣子,只屬於「我」的樣子。願用最真實的自己,去渡一段真實的友情。
一段能夠彌補我尚未走過的路、來不及讀的書、和沒能相愛的人,深刻而長遠的友情。
Love,
─ Iris.
2017.12.01
關於作者 ─ Iris
1995年生,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16歲時一個衝動的想法,把自己一個人丟到了美國中部,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我。從此之後不斷遊走於世界各地旅行,愛上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的感覺。
旅程中總是在迷路,嘗試走入無人留意的巷弄,停下來傾聽陌生人說故事。熱愛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更熱愛成見瓦解後思想的重生。
為故事書寫、為記憶攝影。多愁善感,雖然表面看不出來。
希望你不僅是為了要去某個地方而看我的文章,而是因為看了我的文章,開始想去某個地方。
Social Media連結:
Iris的IG: @irisspace
Iris的Facebook Page:@irisspacecom
Barbara的IG: @barbaramarryk
Barbara的部落格:Barbara In The World
我也曾經很封閉自己覺得很寂寞,離開家人朋友跑到那麽遠的地方,雖然興奮但什麼也沒有得到,直到我的室友住了進來,我們好像一拍即合也好像沒有,被文化差異還有彼此不同的觀念嚇過也吵過架,在剛認識的第一個月就激動到想搬走,後來打開心胸相處,試著不把在台灣的我原原本本的搬過去,我們成了非常知心的好友,而且因為我們相處的感覺實在太奇妙,我們也一起遇到了其他好朋友,同在異地,那樣的友情感受更為明顯,寫到這裡太想他們了😭
LikeLike
很喜歡你的文字,總覺得能身在其中好像我也圍繞在你們身邊並沾染著你們相識的喜悅,能在異鄉遇到如此契合的朋友真好,期待我踏出台灣時也能如此幸運
LikeLike
Hello
看完你的文章很佩服你的勇氣,在德國讀書的我,也面臨像你過去曾經遇到的問題,總覺得身邊的朋友只是點頭之交,沒有找到能夠找到契合的人,其實我也還是迷惘,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我想先勇敢地跳脫自己的舒適圈或許是我可以做的第一步吧
LikeLike